清空记录
历史记录
取消
清空记录
历史记录
取消
清空记录
历史记录
清空记录
历史记录
1. 世界历史
手术缝合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古埃及,而已知古老的缝合是在公元前1100年的木乃伊身上。对伤口缝合和使用缝合材料的一个详细书面记载来自公元前500年印度的圣人和医师苏胥如塔。希腊“医学之父”希波克拉底和后来罗马的奥卢斯·科尼利厄斯·塞尔苏斯描述了基本的缝合技术。描述肠道缝合的是2世纪的罗马医生盖伦,也有人认为是10世纪的安达卢西亚外科医生宰赫拉威。据记载,一次宰赫拉威鲁特琴的琴弦被一只猴子吞掉,他由此发现了肠线可吸收的性质。从此之后就开始制造医用羊肠线。
约瑟夫·利斯特引入了缝合技术的巨大变革,他提倡对所有的缝合线进行常规消毒。19世纪60年代,他尝试对“石炭酸羊肠线”清菌,二十年后又对铬羊肠线做了消毒。1906年制成了经过碘处理的无菌羊肠线。
下一次大飞跃发生在20世纪。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,20世纪30年代制成了合成线,众多的吸收和非吸收性合成线由此迅速的发展出来。合成线在1931年由聚乙烯醇制成。开发了聚酯线,后来发展出针对羊肠线和聚酯的辐射清菌。60年代发现了聚乙醇酸,70年代它被用于缝合线的制造。现在,大部分的缝合线是用聚合物纤维制作的。古代的材料中只有丝绸和肠线仍在使用,但并不常用。近年来,镁合金作为可降解医用材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,利用其在人体环境中易腐蚀的特点,可实现体内逐渐降解直至吸收、实现临床应用目的,因而更适用于手术缝合线。
2. 我国历史
我国医学历史悠久,创造出了许多可行的外科手术方法和材料。医生们在继承和发扬古人经验的基础上,进一步发展并完善了切开引流、麻醉、清创缝合、截指、肠吻合、兔唇修补等手术方法和应用器材,在人类外科学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清创缝合术是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发明之一,应用于人体各部的开放性损伤。1973年,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西汉文物《五十二病方》中就有用酒清理创伤的记载;《诸病源候论·金疮肠出候》记载:“金疮肠断,两头见者,可速续之。先以针缕如法,连续断肠,便取鸡血涂其际,勿令气泄,即推而纳之。但疮痛者,当以生丝缕系,绝其血脉。”这是世界上有文献记载的肠吻合手术记录。
到了隋唐时期,我国医者对缝合伤口的材料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。重要的发明是使用桑皮线缝合肠管和皮肤,并应用于临床,取得了良好的疗养效果。
所谓桑皮线,就是桑树树根的内皮纤维,将表皮除去,露出柔软的长纤维层,经锤制加工而成之纤维细线。桑皮线不但制作方法简单,应用方便,不易断折,更有增进伤口愈合的作用。
而日本现存早的中医名典《医心方》中曾记录“若肠已断者,以桑皮细线缝合,热鸡血涂之,乃令入”。我国现代耳鼻喉科人员、医史学家耿鉴庭一生荟萃经他人整理的《耿鉴庭论五官科》中记载:“桑白皮缝创伤法”一直用到西医来华之后,才被其他方法替代。